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什么才是好麵包
什么才是好麵包
「好的麵包不用看、不用聞,要用舌頭舔。」王傳仁把方包拿到臉上,伸出舌頭舔了一下:「好麵包,不會刮舌頭,不會有刺刺的感覺。」
他曾被稱為台灣的「麵包教主」,二十多年來曾經在中華榖類研究所、日本洋果子專門學校、德國KOMPLET食品公司等各地研習,除了出版《天然、無添加的手作麵包》,還定期開班教做麵包。他的麵包店在台北舊區萬華,卻賣着無添加的歐洲麵包,每天對着街坊都在做「麵包教育」:「為甚麼一些麵包賣四塊錢,一些賣四十塊?出爐的麵包最好吃……亞洲人對麵包的很多觀念是錯的。」
亞洲人把麵包當點心,喜歡各種各樣甜麵包、花式麵包,可是麵包原本在歐洲是主食,不是直接拿來吃,配着菜餚,太軟太甜都不適合。為了迎合亞洲人的喜好,亞洲的麵包師傅就得挖空心思換花樣,甚至把麵包弄得五顏六色、奇形怪狀,要在最快的時間,生產最多數量、最多款式的麵包,很容易就走離麵包的「正路」。
太香了有香精
王傳仁拿着麵包,站開幾步:「這樣還能聞到香氣,就有問題。」像草莓加入鮮奶麵粉,味道就會變淡,如果做成麵包還能有濃郁的草莓香氣,一定是加了香精。可是麵包出爐不是香滿街嗎?「剛出爐的麵包也不能吃,要放兩小時讓麵包裏的組織穩定下來,再烤熱吃。」他搖搖頭。
要香、要漂亮,猛加人工香精和食素;牛油太貴,改用「氫化」處理過的植物油,不管含有有害的反式脂肪;為了讓麵包鬆軟,不但加小蘇打作為膨鬆劑,更不用正規酵母醱酵,而且還故意烤不熟──「吃下去,口腔會有沾粘的感覺,就可能未熟透,這對腸胃很不好;如吃後感,是口裏比平常吃飯有更多口水,甚至舌頭麻麻的,就是有不該有的化學成份。」王傳仁說。
■王傳仁師傅已經同麵包結緣20年。
■教蛋頭做麵包,王師傅說當中自己也有得着。
包香三層遞進
香港一些麵包連鎖店,連一些被視為「良心小店」的社區麵包店,都不能避免使用添加劑,包括益麵劑、乳化劑、麵粉熟成劑、酸味抑制劑……王傳仁最先開店,也沒有完全避用,是兒子出世,才堅持用天然的方法:「不想兒子食進肚子的東西,我也不想賣給客人。」
商業麵包店很少會像他一般,做了麵糰放一夜宵,成為麵種再加入新做的麵糰;不用人工添加劑,而是用時間去達到應有的效果「麵包香,首先是表皮的焦香,然後是剛咬下去的味道,可是咀嚼完最後留在嘴巴裏的,就是麵種的味道。」他兩年前把這「宵種」方法,教給香港東華三院屬下的「愛烘焙」,上星期剛來港領取「社企摯友」獎狀。
「愛烘焙」的歐式麵包用料豐富,可是比坊間的略為柔軟,就是用了「宵種」。焗出好麵包,還有很多技巧,「愛烘焙」的同事有不同的能力和背景,可能是智力有障礙、曾經患過精神病等等,都得耐着心去培訓。
「很少有主管能忍受花了100%的時間與精力教導後,只得到30%左右的工作回報,而這樣的投資報酬率,要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漸漸稍有改善。」王傳仁很明白,因為他在台灣麵包店裏的徒弟「蛋頭」,也是被歸入「智障」的類別。
「是社工介紹蛋頭來的,我說要試五天才可以看能否留下來。」他說蛋頭本來在餐廳工作,但很多食物都是預先煮好的,沒有多大的發揮空間,但在麵包店,他學到更多,麵糰千變萬化,可以充滿創意。最先王傳仁要蛋頭天天背乘數表,做麵包的技巧也是一遍一遍地教,將近十年下來,蛋頭已經成為店裏最得力的麵包師傅,可以獨力做出好麵包,一般人更看不出蛋頭有任何殘障。
「我當年收蛋頭為徒,也沒想到他會改變我,這些年我的脾氣變好了,因為跟他一起需要耐性,我的麵包,外形也變得簡單,因為複雜的,蛋頭做不來。」王傳仁拿出一塊「微剝」麵包,這是蛋頭做的,每次王傳仁出國,一定會隨身帶着一袋吃。
這「微剝」麵包完全沒有放水,只有用麵粉、雞蛋、牛奶、Cream Cheese等,底部灑上海鹽。吃的時候,可以一片片剝下來,咬下去,柔軟但實在的質地,樸實的奶香,加上一點點鹽粒,好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