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孟加拉湾天然气将直接被运到中国
俄称中国能源实现大突破战时不再受制马六甲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6月5日文章,原题: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孟加拉湾天然气将直接被运到中国 从缅甸西海岸到中国云南省边境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已完成。2到3个月后与天然气管道并行的输油管道也将全线贯通。
尽管在管道铺设过程中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和抗议,美国、日本和欧盟也企图限制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但是中国最终还是完成了从印度洋横跨缅甸的能源突破。
华盛顿和东京都取消了对缅甸的制裁,打算效仿中国也在缅甸完成“突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瓦列列?基斯塔诺夫认为,“缅甸正在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玩家——中国、美国和日本地缘政治上的争夺对象。它们中的每一个在缅甸都有自己的利益。华盛顿和东京取消对缅甸的制裁,是为了遏制中国在这一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中国也利用缅甸长期以来因为制裁而没有与西方交往的机会,积极向这里渗透,提供经济援助,建设基础设施。现在缅甸已是中国在东亚的支柱之一。天然气和石油输送管道让中国有了直接获得油气资源的可能,而无须经过美国控制的马六甲海峡” 。
从战略角度来看,天然气和输油管道这两个项目对中国至关重要。管道投产后可以降低一旦发生冲突美国海军切断对中国来说生命攸关的中东能源供应大动脉的可能。不可否认,两条管道的建设时而招致当地民众的抗议,农场主和农民要求土地补偿费公平合理。抗议活动促使中国企业利用西方公司的战术,从事公益事业。
西方没想到昂山素季竟敢不反华 缅甸倒向北京
竟敢不反华,昂山素季也挨批
昂山素季与西方媒体的蜜月期结束了?
这两年来,昂山素季这个名字,对于留意时事者来说肯定鼎鼎大名的。众所周知,几十年来她一直是西方最寄于厚望的缅甸政治人物,也是西方传媒最喜爱的宠儿之一。早在被软禁期间,形象已经被无数媒体并力塑造得近于“完人”,2010年解除被软禁、重归政坛至今,声望更是达到空前巅峰。
各国政要显达无论是在访问缅甸时,还是在她出国访问时,都争先恐后的与之会面,宣称自己对其如何敬仰已久。数不清的奖项和头衔向她涌去,颁发者甚至反过来宣称,以能向她颁授而感到荣幸。这种风光,在当代非西方的政治人物中,也只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享受过。
但毫无前兆的,就在上月末,欧美顶级的政经刊物《经济学人》突然发表了一篇名为《Property and the Lady》(地产与夫人)的文章,开篇就说:“光环已经从昂山素季的头上褪去了”。
2013年4月22日,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在仰光会见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就缅当前改革进展、发展前景、加强双方交流合作等交换意见。
虽然作者接着还补了一句解释,称这种想法目前只限于“某些群众”,但对昂山素季极度不满的倾向和立场还是展露无疑。全篇中更是从头到尾,都将昂山批评成了一个既软弱又糊涂,还对贫困人民无情无义的政客。这种突如其来的“异议之声”,发生在西方最重要的主流传媒之一上,尤其显得非常突兀。
敢不反华?圣人也要敲打
了解西方主流舆论生态的人都知道,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就例如对昂山素季这种指标性人物的评价上,西方主流媒体是极其注意口径一致、互不拆台的。而在塑造昂山素季有若天使般形象的过程中,《经济学人》也曾经不遗余力,是什么让它突然发生了九十度的大转弯呢。原因它倒也没有遮遮掩掩,就是因为昂山素季在一次重要的调查中,居然没有坚定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上。
事情其实还要从去年说起。网友们应该都还记得,中国在缅甸的最大投资项目之一莱比塘铜矿,在下半年因为遭到部分当地抗议者的阻挠而被迫全面停工。
此事当时不但在中国和缅甸引发了相当反响,在国际间也吸引到广泛关注。绝大多数进行报道的西方媒体,都不加调查便全盘接受反对者的说词,对中国在缅甸的投资大加攻击,有些性急的更以纠纷为证,宣称中国在缅甸遇到大麻烦了。
在莱比塘铜矿被迫停工后,缅甸组织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铜矿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而最重要的调查委员会主席一职,缅甸政府出人意料的委派昂山素季出任。当时在人选公布之后,不仅是缅甸当地的抗议组织,多数留意缅甸形势的观察家也都以为,这是缅甸官方准备以牺牲中企利益为代价,向反对派让步。
等一向被认为亲西方的昂山素季主导调查委员会后,中缅合作的莱比塘项目最终被宣布告吹,只是一个寻找理由的时间问题了。
然而今年3月12日正式提交的最终调查报告,内容却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调查报告中确认,莱比塘铜矿项目并不存在严重的破坏环境等行为,已经为当地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并将继续增加以及提供培训机会。项目还对失地农民进行了补偿,为他们修建了移民新村,并建设了学校、寺庙等配套设施。只是批评项目有透明度不足,没有进行社会影响评估,补偿不够充足等“软”缺陷。报告最后认为,莱比塘项目是正式签约项目,如果停止将会影响缅甸信誉,影响外国投资者对缅甸的信心。因此建议实行整改后继续实施该项目。
这份支持项目复工的报告显然让《经济学人》们很不满意,于是这份一向以最坚持市场原教旨主义、坚持新自由主义价值观而闻名的刊物,居然突然大谈起注重“产权保障”所带来的阴暗面,甚至不惜把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对印第安人的驱逐,这些自己的黑历史都拿出来,作为批判昂山素季没能掐死中国投资,便是对不起“少数群体”的证据。
完全不顾经过最严格审查的正常商业投资,与赤裸裸的抢劫和种族清洗间,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可言。更直接无视了它自己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中国的投资既符合当地法律和国际标准,也能让缅甸经济和多数居民获益非浅,而原居民获得的补偿也与市场价格相符。
任何读者都能从这种莫须有的指责中,读出《经济学人》们对于中国境外投资的极度恶意和敌视。这种恶意和敌视之深,甚至让昂山素季这样拥有无数闪耀光环的“当代完人”,一旦没有“站稳立场”,也逃不过遭到严厉的批判,和被打碎光环的隐隐威胁。
损人不利己终究难压互利共赢
很多中国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思考,总是很难理解,中国打开大门接受了那么多的西方投资,它们在中国再如何赚得盘满钵满,也从来没有受到有组织的嫉妒和排挤。怎么当中国向外投资时,无论如何强调和实践以共赢为目标,西方还总是那么处处挑刺,百般阻挠,哪怕是与在它们毫无直接关系的地方,也一定要想法设下绊子。
在对外投资上,中国现在至多还只是一个小学生,无论是规模和广度,都完全无法与它们这些先行者相提并论,至于那么紧张吗?
缅甸,3000多名当地村民聚集在中资铜矿企业门口示威,抗议昂山素季的报告。
显然,对已将中国境外投资的敌视列入政治正确观的西方政经界,这很有必要。他们的理由也许很复杂,或者很简单,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只要知道,那些极力丑化、抹黑中国对外投资形象的媒体,只是他们的急先锋。针对中国的海外投资,更多更恶劣的非经济手段,也一直在不断地加码中。很多中国企业海外开拓之路的失败,真的是非战之罪。
不过,在中国国力强势崛起的大背景下,对外投资合作还是好消息居多。就仍以缅甸为例,尽管遇到了如此的意外波折,尽管现在当地仍有不少专业抗议者在组织人手,继续阻挠莱比塘项目复工,但项目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件事之前,虽然昂山素季也曾多次在公开讲话表示过非常重视中缅关系,也欢迎中国对缅投资。
但是外界原本仍然普遍相信,那些话充门面的居多,当遇到有选择的机会时,她还是会以打压中国在缅利益,来赢得西方对她的更多信任与支持。但此事之后,这种推测显然已经不能再无条件成立了。与这给中缅关系带来的稳定加分相比,莱比塘铜矿本身已经无关紧要了。
不可否认,在重返合法政治舞台后,昂山素季和她代表的主流反对派已经成为了缅甸的一支重要政治势力,甚至不能排除其在未来获得执政权的可能性。如果昂山素季必定会站在反华立场者的一边,那中国对缅甸的政策选择就会受到相当的限制。而如果相反,中国的腾挪空间就非常广大。直率的说,在昂山素季出人意料的向中国递出橄榄枝后,西媒描述的所谓中国必须倚重于原军政府、现缅执政党,才能维护在缅利益的困局,已经不攻自破。对博奕规则有所了解的网友,必然可以理解,这对于中国在缅甸的布局展开,会有多大的助力。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能理解《经济学人》对于昂山素季的愤怒从何而来。整整二十多年的支持和扶助,换来的却是刚重新虎归深山,就“翻脸不认人”的不愿配合,自然是觉得被出卖了。
但只要以客观和中立的眼光分析,就不难看出,昂山素季在莱比塘铜矿调查上,不仅对外展示了她对事实和诚信的尊重,表现出了将本国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成熟政治风范,同时也让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西方代理人的嫌疑。以后,外界必然会更多相信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旋空间和合作可能。
笔者在去年奥巴马访问缅甸时的一篇评论中就提到,尽管昂山素季现在的地位,很大程度是被西方捧起来的。但她在羽翼丰满后,却并不见得仍以西方的意旨为自己的意旨,不惜损害缅甸和她个人及党派的长远利益,主动充当围堵中国的马前卒。时间才过去几个月,现在看,昂山素季果然就选择了这条对她、对缅甸来说,都更有利的道路,至少初步的迹象如此。
这其实毫不奇怪,虽然《经济学人》们似乎觉得非常震惊。因为中国在缅甸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对于缅甸的需求,几乎也全是缅甸迫切的需求。这种一旦合作就能最大限度互利共赢的基础,是他人怎么挑拔离间也无法改变的大势。
再加上中国希望与缅甸保持最良好的关系,但绝不反对缅甸同时也与其它国家,包括所有西方国家交好,只要不是将西方利益完全置于缅甸本国利益,甚至自身长远利益之上的人,会做出何种选择,自然没有什么悬念。
昂山素季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笔者也敢于再次大胆预言,在可预见的将来,无论缅甸的领导人是吴登盛、是昂山素季,还是换上其他任何人,维护中缅关系都会是他们不二的选择。
美媒称缅甸叙利亚均被发现有中国产M99狙击步枪
美国军事网站“战略之页”报道称,在过去的三个月里缅甸和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使用中国M99型12.7毫米狙击步枪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大量涌现。
报道称,中国军队最近才开始使用这些武器。1999年M99刚出现时,中国制造商刚研发了大口径狙击步枪。几年后,M06问世。十年之后,另一个版本QUB09也被成功研发。这三种步枪均采用无托式设计,弹仓在扳机后方。此外,中国军火供应商还有其它口径12.7毫米的步枪。比如AMR-2,它采用弹仓置于扳机之前的设计,这一设计存在很多争议。与它11公斤重量相比,M99/M06/QUB09均重12公斤。
中国将这些型号都视为反器材步枪。这些武器的第二用途便是狙击人体,而中国步枪无法与西方相似型号一样,在射程超过1000米时保护精确度。大多数这些步枪均卖给了合法的外国客户。
直到最近,中国才开始将12.7毫米狙击步枪大量武装自己的军队。问题是,在这个领域可供选择的枪型很多,在过去的十年里,大口径狙击步枪已经有很大的改善。这可能是中国军队没有大量购置这种武器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在美国巴雷特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生产了第一批0.50口径(12.7毫米)狙击步枪后,其他公司便模仿研发了很多类似的武器和特定弹药。十年前,中国终于清楚了原巴雷特设计中哪些可以借鉴,而哪些必须弃之不用。同时,它也发现较小的子弹,如普遍使用的8.6毫米子弹,与12.7毫米有着同样的射程,然而8.6毫米的子弹却可以使用在更小、更轻的步枪上。这样看来,中国在大量投资购买12.7毫米狙击步枪之前,将会耐心改进自己的武器。
北京大兵压境缅北,美竟如此恐惧
1、缅甸沃野数千里,资源极其丰富,人口相对稀少。如果获取缅甸,地缘的便利不说,仅从资源角度讲,中国西南(云、贵、川、渝)不能及其半,大西南加上东三省+内蒙,才可能与之比肩。
2、历史上缅甸不是一个国家。缅甸独立时,缅族控制区域也不超过国土面积一半,今天也不足70%。但缅族尽管文化经济非常落后,却是区域最好斗、歹毒、富有心计、朝秦暮楚的民族之一。实际上,缅族与中国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在过去500年中,中缅保持友好关系的时间,大概不到10年--即缅甸独立之初,与中国称兄道弟一段时间,谓之胞波友谊.
3、490年的争斗过程中,第一阶段争斗发生在明代。那时候缅族虽是个小部落,却是野心极大的新兴强权,兼并了周边很多部族,并强制同化(目前此政策仍在继续,对克钦的攻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兼并抵达缅北地带时,臣服于明朝的土司与之冲突,并把明朝也拖了进来。明代尤其是明初,对清除集聚云南的蒙古、色目(穆斯林)势力很下劲,一次就曾阉割三万俘获的穆斯林,但之后就止步不前,朝野都不重视缅甸。后来对缅族的战争更是打得不成功,虽然缅族不能北进,但也让我们中华民族从此痛失获得印度洋出海口的机会。
4、清代与缅甸的战争也是因为对缅北及云南的土司控制权问题。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损兵折将甚多,并未获得多大进展。而缅甸虽然凭地利获得不少局部胜利,但陷于两线作战,精兵分散于泰国,不得不议和。乾隆之后,清朝财政吃紧,全面收缩,放弃了中亚,更放弃了进一步争夺缅甸。之后数十年,英国即介入,缅族被征服,而咸、同年间,云南的穆斯林经过200多年休生养息,人口大增,发起叛乱,并谋求变云南为英国自治领,云南人口死亡大半。湘军在对太平军战争稳住大局之后,派兵援云贵,尽屠回乱,回民人口90%死亡。但缅甸已全部为英国控制,中国保住西南就不错了。
5、抗战期间,缅甸陷于日本。缅族与日本合作。昂山素鸡的父亲即为缅甸版汪精卫。克钦与英、美、中(国民党)合作。
6、缅甸独立,新中国建立,中缅友好,所谓胞波友谊。但言犹在耳,墨迹未干,缅族随即捡起缅族以前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服+强制同化政策,并开始对中国搞远交近攻,对华人搞种族灭绝,仅在仰光就屠杀华人数十万。
7、毛大怒,支持缅共联合缅北各族对抗缅族压迫。缅军损兵失土,二十年不得寸进。
8、八十年代,耀邦放弃对缅共支持,缅共分裂为若干民族地方武装。佤邦最大,最亲华。果敢汉族比例最高。克钦(KIA)试图象二战时那样,也亲英美也亲华,属于缅共的外围盟友,接受缅共的武器供应,为中式武器(如56式班枪、12.7高机、迫击炮)及缅北仿制(仿81-1步枪),但不肯接受缅共领导,同时游说试图获得美国支持。克伦(也是民地武但不属于缅北民族)则纯亲美,武器也为美式。佤邦武器则有中国造03式自动步枪。
9、中国要求各族与缅甸政府和谈。缅军边谈边武装进攻,而民地武根据与缅军的和议,不得援助正在与政府军战斗的势力。结果果敢被率先开刀拿下,人民被杀戮抢劫奸淫而无人敢发声相助,克钦是缅北势力中与中国最疏远的,故而与缅政府死力抗争。
10、武力斗争既有民族冲突,也有经济利益原因。比如,缅甸翡翠产地全在克钦,但克钦不得从翡翠开采中获得收益,于是发起游击战,赶走了一些政府军,克钦自行授权开采。再比如,某水电项目,处于克钦地域,但根据中缅协议,好处全归缅军政府,克钦没有任何收益, 于是克钦独立军进入该地区试图攫取好处。 在水坝项目上,克钦损害了中国利益,但克钦不是对中国利益的最大损害者,因为此水坝项目已成为中美加上缅甸内部多方势力角力的焦点和工具,应该说水坝项目是被多方轮奸的。
11、缅甸军政府早想利用中美争斗实现缅族控制缅甸全境。于是内部分裂为守旧与革新两派,但两派都为某军方大佬一人控制。守旧派亲中,革新派亲美。守旧派与中国已经谈了N多资源项目(某水电项目只是其中一个),也获得了大量好处许诺,革新派就想引入韩日台新印,开发资源,也获得好处。但是革新派要想获得美帝支持,就必须接受昂山素季。昂山素季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缅甸演化为美帝控制的附属国。
12、但这三派都是要主张缅族统一全境的。缅族统一之后,铁定要和中国敌对的,就象中国一旦统一--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迟早要和前苏联敌对的。和强邻敌对,铁定是要拉拢美帝的,这就是远交近攻的基本原则。当时毛主席就是这么做对付苏联的。
13、但三派又有区别。保守派(也是军方实力派),主张给中国经济利益,换得中国默许缅军武力统一北方。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当年果敢被拿下。其如意算盘是,中国投资的大型项目会给缅甸创造大量财富,军方私人利益也能满足,统一之后,这些项目都将成为缅军的人质,到时候再翻脸与美帝联手,对中国翻脸。
14、革新派认为,保守派拿着大量资源给中国,军头们获得很多利益,到时候敢不敢对中国说个不字是很有疑问的。不如我也马上卖资源给日韩台印新,我也得好处。
15、昂山素季:一切听干爹的。
16、某军头,你们去斗,都有求于我,免得坚持闭关锁国政策,压力都在我一人身上。保持真正的幕后实权,到时候再根据形势选择最有利于大缅族的道路,最终目的是实现缅族控制全境。
17、美帝:一切都是我的棋子。克伦是一等走狗,克钦是二等走狗。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分化缅甸军政府,最终扶植昂山素季或其它代理人上台。其路径为:
A. 挑动克钦与其它几个民地武在泰国北部组成某联盟(佤邦未参与此联盟),表面上都支持昂山素季,引起缅军方警觉。
B、默许缅军进攻克钦。
C、若干星期后,美帝突然施加压力,叫停缅军对克钦的战事。
D、缅军政府与美帝某总统特使会谈。几个月后突然出台缅甸新宪法,革新派粉墨登场,开放党禁,素季重返政坛。日韩台新印对参与缅甸经济热情高涨。
E、克伦等与缅军签署和议。缅军又对克钦开始进攻,损兵折将,克钦开始整合邦瓦等地。
F、目前缅军再次大举进攻,炮弹落入中国,战机侵犯中国领空。
18、克钦最大悲剧在于与中国近邻,而不能获得中国信任。中国有人甚至怀疑克钦试图将来煽动国内景颇人独立。尽管在这里不质疑也不讨论克钦人的野心,但现实地讲,克钦邦将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克钦居民才200万,面临死敌缅族,背靠中国,克钦人是不具备煽动景颇独立的客观环境的(一旦实现和平,吸引景颇族移民倒有可能)。克钦人的更大悲剧是希望靠拢美帝,但美帝不可能给他什么支援,只是把他当一条二等走狗,用来诱狼,用完便不管死活。
19、克钦有多蠢呢?某水坝项目克钦担当了恶名,但昂山公开鼓动闹事,向美帝邀功;而缅甸军政府的革新派则乘机宣布中止此项目,借以打击守旧派的经济利益并结好美帝;缅军守旧派利益受损,恨透了克钦,死命武力进攻;中国项目被停,脸面被扫,气得咬牙切齿。所谓别人偷牛,克钦拔桩,一点也不虚言。
20、克钦是敌是友?佤邦肯定是友,克钦却不清楚。然而,当缅甸向克钦进攻的时候,印度大力支援,提供了火炮和炮弹,而克钦则收容支援了印度来的许多毛派游击队。如果印度是中国之敌,则克钦大体是中国之友。如果印度毛派是中国政府之敌,则克钦也是中国之敌。
21、中缅关系前景如何?缅族,是我们看不上眼的竞争对手。其实我们没有理由看不起他们,他们过去500年和我们斗了490年,我们人多势众文化经济先进,却未得一分上风。人家现在又摆好了利用大国争斗火中取栗的态势。
22、不管未来如何,缅甸的资源不容错过。和平取得最佳,不然,武力夺取,历史已为我们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现阶段已维持缅北克钦与缅军争斗,斗而不破最佳。
23、大国政治不讲民族感情。但血统最终决定一切。许多人攻击果敢贩毒、赌博,所以死有余辜。然而果敢被缅军占领之后,贩毒赌博变本加厉而中国不得丝毫插手查处了。
24、缅军进攻克钦,这些天许多ID发软文。本人随口扯了这么多,骂遍了佤邦之外,缅甸所有的势力,本人的扯淡算软文吗?如果是,就算佤邦的软文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