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原始佛教

  核心提示:「不捉金錢寶物」是佛教出家僧人戒律當中的一條重要戒律,由釋迦摩尼佛親自制定。也是佛陀破例允許在家人可以知道的幾條出家戒律之一(律制,俗人不能翻閱出家戒律)。因為這條戒律,出家人與在家人得以徑渭分明。然而隨着佛陀的涅槃,僧團戒律日漸鬆弛,包括金錢戒在內的諸多戒律逐漸形同虛設。這正是開悟證果的高僧日漸稀少的根本原因。
  《佛遺教經》記載,釋迦摩尼佛臨涅槃前,弟子阿難憂心地問道:「佛陀,您住世的時候我們以您為師,您涅槃以後我們以誰為師?」佛陀回答:「以戒為師」。
  釋迦牟尼佛自菩提樹下成道,收須跋陀羅等五位弟子出家後開始弘揚佛法,一生說法49年,其所說分為以比喻非等廣泛說明佛法的「經典」,以及明確規定弟子哪些思想、言行可為,哪些思想、言行不可為的「戒律」兩大部分。「戒律」的制定極為嚴格,能夠徹底洞悉複雜因果的佛陀是佛門戒律的唯一制定者,此外,任何菩薩、羅漢、僧人等均不得對戒律增添一字。
  佛陀涅槃後,須跋達比丘公然宣稱:「世尊已入滅,以後的言行不會再受到令人厭煩的制約了!」這種言行讓佛陀大弟子大迦葉尊者警覺到結集正法律的必要性。於是,佛陀入滅後三個月,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羅漢於王舍城郊,結集佛陀在世時所宣說的佛法與戒律,由優波離尊者主誦律典,阿難尊者主誦經典,經過全體與會阿羅漢確認遵行並代代傳誦,這便是佛教歴史上的第一次結集。
  佛教歴史上的第二次結集在佛陀入滅後約103年。當時,住在印度東方毘舍離城的跋耆族比丘們違背戒律,開始勸募並接受信眾的金錢供養。耶舍尊者指出接受金錢等十項行為都是違背佛陀制定戒律的,結果被跋耆族比丘驅逐出僧團。
  隨後,耶舍尊者召集了700位阿羅漢來到毘舍離城,會同跋耆族的比丘召開會議,厘清「比丘收取金錢」等十件事都是非法非律的行為,再度明確和鞏固世尊所制訂的正法律,稱之為第二結集。
  此後,僧團開始分裂為嚴謹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隨緣的大眾部,即是所謂佛教的根本分裂。由於戒律的鬆馳造成分歧,佛陀宣說的正法律開始淪沒。佛陀早已預言的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隨之而來。
  千百年來,漢地的歴代祖師大德無不憂心戒律鬆弛給佛法所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一生經歴四朝五帝,世壽120歲的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臨終前僅強調一個字「戒」;而一生閱盡繁華、才華非凡的李叔同(弘一法師),則在中年遁入空門口撿起門庭冷落的律學,研究如何由規縛自身的不善而向善,以此清淨深入佛法,了達真諦。
  「末法」末不在法,末在人心。在物欲彌漫,信仰不堅的末法時代,以傳承佛陀正法,自渡渡他為唯一使命的釋門僧團唯有堅守佛陀的教誨,以戒律化解五欲毒瘴,清淨己心,安貧守道,挽救危局,才能令佛法長久住世,才能真正引領眾生走向渡過生死苦海的法船。
  以下經典選自《大正藏雜阿含經》第991篇,在這篇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制定「不捉金銀」這條戒律的緣起,也能很清楚地看到,佛陀對僧人接受金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