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孫思邈一生都在用的「六字養生訣」

孫思邈一生都在用的「六字養生訣」,藉助發音使五臟安寧
2019-01-24  答摩健康 發表于健康
終於知道為什麼不高興時會發「呵呵」了,原來「呵」字可以下氣、降火!把養生六字訣融入生活,不限姿勢和情境經常用一用,對調節情緒、臟腑很有幫助呢。





六字訣是道家流傳下來的一種吐納法,藥王孫思邈曾奉它為長壽之法,每日練習。
它通過噓(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調動臟腑的潛在自愈能力,以抵抗疾病侵襲,防止衰老。
練「六字訣」講究腹式呼吸,先呼後吸,呼氣時發音。
呼氣要緩慢、深長、均勻,以加大肺活量。同時,兩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雙膝微屈,全身放鬆。
每個字念 6 遍,然後調息一次。

1.六字訣功法的起源

六字訣功法歷史久遠,流傳廣泛,從文獻考證的依據看,六字訣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養性延命錄》。

陶弘景像

陶弘景是當時著名的道家修煉人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中醫學家。陶氏夙好養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輯成《養性延命錄》。

《養性延命錄》中的《服氣療病》篇記載:「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寒,呬以解極。」
書中還指出:「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吹呼二氣出之;肺臟病者,胸膈脹滿,噓氣出之;脾臟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痛悶,唏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
這些記載即是後世六字訣或六字氣訣的起源。

2.道家六字訣的練法

1、多念「噓」字,護肝


「噓」字功是護肝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練養肝「噓字功」,不僅可以養肝明目,還有助於改善眼疾、肝虛、肝火旺、消化不良,以及緩解兩眼乾澀、頭暈目眩等症狀。
對因肝鬱氣滯或肝陽上亢所致的目疾、頭痛,肝風內動引起的面肌抽搐、口眼歪斜等,有一定功用。

口形:「噓」字音。發音吐氣時,唇齒微開,嘴角後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對,中留縫隙,舌尖放平,舌體微微後縮,槽牙與舌邊亦有空隙。發聲吐氣時,氣從槽牙間、舌兩邊的空隙中呼出體外。
動作:面朝東站立,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
兩臂自然下垂,兩腋虛空,肘微屈,兩手掌輕靠於大腿外側。全身放鬆,兩眼睜開,平視前方。
年老體弱或因病不能立者,可改坐位。兩手緩緩抬起,手背相對,經脅肋至與肩平,兩臂如鳥張翼向上、向左右分開,手心斜向上。吸氣時,屈臂兩手經胸腹前緩緩下落。
呼吸法:噓後調息,改用正常呼吸,但仍應堅持鼻納口吐,平定情緒,息心靜思,兩目微閉,兩唇輕合,舌抵上齶,上下齒輕輕相叩 36 次。
噓氣後調息的目的在於補養體內正氣,促進生長。噓字功宜每天早晚各練一次,最好天天堅持。

2、多念「呵」字,補心



「呵」字功是六字訣吐納法的一種,比較適合夏季練習,有養心補心、提神醒腦的作用。
夏日炎熱,心火上炙,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出氣灼熱、心煩不安等症時有發生。還有心悸、心絞痛、失眠、健忘、出汗過多等症,均可多做呵字功。
口形:「呵」字音。口半張,以能插入自己的拇指為度,兩腮稍有後拉之意,舌貼於下顎;舌尖輕頂下齒,下頜放鬆。
動作:雙腳分開直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兩手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採用腹式呼吸,要自然均勻,用鼻吸氣,用口呼氣,舌尖輕抵下牙。呼吸調順後,兩手手心向上,緩緩上提,同時發呵字音,至等肩高時,呵氣完畢,雙手輕揉面部然後自然緩慢垂下至腿兩側。共呵 510 分鐘後,靜養 3 分鐘,調息。每天早晚可練。
呼吸法:呵字功以鼻吸氣,以口呼出,儘量做深呼吸,呼出時將肺內濁氣全部呼出,吸氣時讓肺全部充盈;練習時要全神貫注,想像吸入之氣灌溉五臟六腑,滲入四肢百骸,儘量到公園或野外空氣新鮮處去練習,練習前清除雜念,放空思維。雖然六字訣的口形具有上述要求,但在實際練功的時候,在保證口形正確的前提下,還要做到口唇部位的放鬆,不可過於用力、緊繃等,避免因為刻意注重而造成整個面部肌肉緊張,這樣不利於呼吸順暢和氣血的運行。


3、多念「呼」字,養脾

...

「呼」字屬土,有健脾、治腹脹、腹瀉、食欲不振、肌肉萎縮、皮膚水腫的作用。夏末秋初,在空氣清新的地方,多練習發出「呼」字音,可以提高食慾,保護胃腸,從而達到振奮精神的作用。
口形:「呼」字音。撮口為管狀,舌放平用力前伸,微向上卷。
動作:雙腳分開直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兩手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採用腹式呼吸,用鼻吸氣,用口呼氣,舌尖輕抵下牙。
呼吸調順後,兩手自小腹前提起,手心朝上,至臍部並口吐「呼」字音,目視前下方,左手外旋上托至頭頂,同時右手內旋下按至小腹前。
呼氣盡而吸氣時,左臂內旋變為掌心向里,從面前下落,同時右臂迴旋掌心向里上穿,兩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兩手內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於體側。練習 510 分鐘後,靜養3分鐘,調息。

口吐「呼」字具有泄出脾胃之濁氣、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同時,通過兩掌與肚臍之間的開合,外導內行,使整個腹腔形成較大幅度的舒縮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健脾和胃。
呼氣時舌兩側上卷,口唇撮圓,氣從喉出後,在口腔形成一股中間氣流,經撮圓的口唇呼出體外。
呼吸法:練習「呼」字功時,應輕緩無聲,忌大力呼吸。一般在飯前或飯後一小時練習,飲食過飽時不宜練習「呼」字功。
練習時間需因人而異,不可勉強,如有不適,應立即停練。

4、多念「呬」字,潤肺

...

「呬」字比較適合秋季練習,因為它有潤肺養肺、增補肺氣的功效,對於各種肺部慢性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外感、傷風、發熱咳嗽、痰涎上涌、背痛怕冷、呼吸急促而氣短、尿頻而量少、尿道口灼痛及肺腑本身的疾病,皆可用「呬」字調養。

口形:「呬」字音 si 。兩唇微向後收,上下齒合而有縫,舌尖頂其縫隙發音。
動作:兩手從小腹前抬起,逐漸轉掌心向上,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對喉,然後左右展臂寬胸推掌如鳥張翼。
翻掌同時開始讀「呬」字,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垂於體側,重複六次,調息。
呼吸法:採用順腹式呼吸,先呼後吸。呼氣時讀字,同時提肛,重心自然後移至足跟,注意不要有憋氣感。吸氣時,兩唇輕合,舌抵上齶,全身放鬆,小腹部自然隆起,空氣自然吸入。氣吐盡則胸腹空。
動作起着導引氣血的作用,要柔和、舒展、自然,切忌用力。動作的頻率要和自己的呼吸頻率相吻合。
初練時,可能出現顧了呼吸忘了動作,或想動作又顧不上呼吸的現象。這需要一個熟練過程。如果時間允許,先把順腹式呼吸做熟練些,在這基礎上再加動作,就不會顧此失彼了。
呼氣讀字時要注意提肛。這一點很重要,可以助氣上行。

5、多念「吹」字,強腎


「吹」字訣是一種祛病延年的呼吸吐納法,能協調臟腑,平衡陰陽,祛病延年。老人練完「呬」字功,可以練習「吹」字功以補腎氣。
口形:「吹」字音 chuī 。撮口,兩嘴角向後咧,舌尖微向上翹。
動作:微屈膝下蹲,兩手鬆開,內旋外翻手心向外緩緩展開。起身,兩手外旋內翻緩緩收回,輕撫腹部。
兩掌繞腰腹一周。微屈膝下蹲,兩手向下沿腰骶、雙腿外側下滑後順勢前擺。兩手從腰部開始下滑即配合口吐「吹」字決(先呼後吸,呼氣時讀吹字)。
如此反覆練習 6 次。最後一次做完,兩手前擺收回至腹前,微屈膝下蹲,兩掌緩緩展開。起身,兩掌外旋內翻緩緩收回,兩手虎口交叉相握輕覆肚臍,靜養 23 個呼吸。
腎為寒水之經,節令屬冬,所以有「吹以去寒」的說法。吹字功具有強身補腎的功效,對腰膝酸軟、盜汗遺精、子宮虛寒等疾病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練「吹」字法時,要注意口唇似閉不閉,足趾如抓物狀。

6、多念「嘻」字,理三焦

...

「嘻」字訣與少陽三焦之氣相應。
三焦與各臟腑經絡的關係極為密切,是全身通調氣機的道路,因此嘻字訣可治由三焦不暢而引起的眩暈、耳鳴、喉痛、胸腹脹悶、小便不利等疾患。對於愛發脾氣、肝火旺盛,老是感覺心情不舒服、鬱悶,女性更年期者,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口形:「嘻」字音。發聲吐氣時,舌尖輕抵下齒,嘴角略從後引並上翹,槽牙上下輕輕咬合,呼氣時使氣從槽牙邊的空隙中經過呼出體外。
動作:兩手自體側抬起如捧物狀,過腹至胸前,兩乳水平位置,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並向頭部托舉,兩手心轉向上,指尖相對。
吸氣時五指分開,由頭部沿身體兩側緩緩落下。
...

由於六字訣起源於道家和醫家,因此其功法帶有道家和醫家的學術特點。
從六字訣練功的特點看,它是以調息為主的氣功功法。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合為一體的身心鍛煉技能。
明代以後的六字訣配有動作,但這些動作是配合吐納調息的,並不佔主導地位。了解六字訣功法中以調息為核心,有助於在練功中抓住重點。
此外,六字訣在古代也有稱「六字氣訣」的,這就更強調了調息吐納的重要性。六字訣的六個字噓、呵、呼、呬、吹、嘻在練功中要讀出來,但讀的目的是為了調氣息,而不是聽聲音。
宋代鄒朴庵要求「念時耳不得聞聲」,就是此意。讀不同的字要有不同的口型和發音位置,從而引導不同的氣息呼出。
從醫家的角度看,六字訣的功理與中醫理論和實踐結合密切,六個字的發音直接針對臟腑,也與四季保健相關,治病養生的醫學色彩濃厚,非常實用。
但應注意,由於六字訣功法主要在呼氣上下功夫,其作用總起來偏於疏瀉,臨床主要用於實證。這在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的記述中就有體現。
因此,作為日常的健身氣功習練,要注意呼氣讀音不可窮盡,要有所控制,留有餘地。
《衛生歌》把六字養生訣編成了四句詩,方便大家記憶: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四季長呼脾化食,三焦嘻卻熱難停。」
*六字訣功法詳細動作可複製網址搜索查看(進入後點文末下一篇可查看下一字決的動作):
http://www.6okok.com/neigong/liuzi/1844.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oa6jj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