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苦是苦,乐是苦,不苦不乐也是苦。
从高等生物的角度。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煤炭形成的真正原因

煤炭形成的真正原因

在煤田的煤层厚度最大可达百米以上,一个矿区煤储量达数百万亿立方米,储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那么,就有一个疑问,在历史上存在有如此丰富的原始森林吗?有如此大量的森林在某一时刻迅速沉入地下聚集吗?为什么在煤层中没有见到大量植物状态的煤炭,而是大量结晶块状的或粉状的煤呢?大家知道山西的煤质好,煤炭结晶发亮,非常光泽亮丽。
球体生命运动的核裂变反应系统的核裂变反应会生成各类生成物,其生成物中就有一种叫石油的生成物,该生成物在长期蜕化过程后就变成煤炭。石油成分就是炭氢化合烃物,石油蜕化就是烃类衍生物的离析挥发,天然气、煤层瓦斯就是石油中的烃类衍生物离析出来的,天然气和瓦斯也是这样形成的。最后残留下来的就是煤炭了。石油蜕化为煤炭的实验,实际我们已经作了,只是没有人去意会到它。石油蜕化为煤炭的实验就是石油的炼化过程,炼油厂就是实验室。石油炼化就是人工促使石油中的烃类衍生物离析和溢出,获得各类烃类衍生物产品(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残留下来的就是沥青。这个沥青就是煤炭成形的初始态,只要沥青中烃类衍生物进一步离析和溢出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煤炭了。
沥青演变为煤炭应该是很常见的事。比如:沥青的老化过程,沥青老化可以由结晶的块状转变为粉末松散状碳质物。还有沥青可以炼焦,在建筑工地利用沥青进行防水处理时,要熬制沥青,一旦火候(即温度)没有控制好时沥青就变成了轻质的焦炭了。
地球的地壳内,电磁场量级高,并含有丰富的碳、氢、(氧)元素及其同位素。在一些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中,丰富的碳、氢离子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频繁进行着电化反应,不断生成气体烃(石油气),大量的石油气的堆积就形成油气藏。在以后的电磁场变换中,因为电场减能,磁场增能,温度下降,石油气被冷却、压缩,失氢,逐渐向液态烃转化;经过漫长的失氢和液化过程,逐渐演变成粘稠的原油。粘稠的原油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中进一步降温和失氢,逐渐转化成固态的煤炭。在石油气、原油的生成过程中,少量的氮、氧、硫参杂反应中,使石油气、石油、煤炭中含有少量的氮、氧、硫等元素。
地球早期的电磁场量级较高,地壳内的碳、氢元素及其同位素特别丰富,在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中,化合生成石油气的条件好、机会多,地球上的多数煤田,都是那时候的油气田转化来的;较晚时期形成的油气藏都转化成了原油藏,年代越久,失氢越多,原油越粘稠。
在石油气、石油、煤炭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地壳变迁过程(如地震及火山爆发),如果动、植物被埋在油气层、原油层及煤层中,便产生碳化现象,这便是煤层中存在动、植物标本的原因。有的油气层、油层、煤层在地壳变迁中被分割、移位、严重变形。
该理论的证据有三:其一,宏观电场效应,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在地面促发草原和森林天然大火,印度洋水面大火燃烧。其二,在几十年前钻探无结果的地方,近几年却探出了丰富的石油气,说明石油气是近几十年内生成的。其三,普通汽油加氢,可使气油优化;煤粉在高温高压的特殊条件下加氢,可以产生类似原油的油状物及石油气,从而提炼汽油。
认识到石油气、石油、煤炭的形成过程,使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时间估计有了一定的乐观感。但,也不能太乐观了。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不过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所以新生油气藏将成为重要能源。海城大地震及唐山大地震的孕育阶段,渤海湾地区地壳内的电场活动是形成该地区油气藏的重要时期。
原油藏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几千年,几万年以上),因为人类对石油的用量和开采逐日增多,所以,石油危机将在今后五十~六十年内发生。
煤的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百万年以上),大量的煤田已被人们开采枯竭,所以煤炭危机将发生最早。
油、气、煤一般是联系在一起的,油田区一定有天然气,油田的边缘一般有富有煤田。煤中有油的痕迹也是屡见不鲜,例如:焦油煤、煤焦油、瓦斯等等。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有沙漠的地方一定有富集石油,沙漠的边缘地带一定有富集的煤田。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全球的沙漠区吧。

至于说煤和石油是远古植物和动物的遗体形成的,咱只能说太他妈扯淡了,数千亿吨的煤和数亿桶的石油还有数亿立方米的天燃气,这需要多少遗体啊,难道他们都是在一瞬间同时死了吗,就算是动植物遗体,那深海的石油和煤炭呢?
(1)腐质泥几乎没有燃值,而煤炭的燃值却非常高。根据煤炭地质学家的观点,植物死亡以后先变成腐质泥,腐质泥再变质成煤炭。我发现腐朽的木材呈蜂窝状,质地非常松散,没有沥青和油质,燃烧值非常低,根本就无法与煤炭相比,把植物形成的腐质泥与煤炭撤在一起实在牵强,不符和能量转化守恒原理。
  (2)腐质泥在地下条件下没有流动性,更不可能大规模的运移聚集成高浓度的有机体,所以腐质泥运移聚集是个假命题。
  (3)腐质泥与煤炭的有机质成分和含量存在巨大差异。植物纤维的成分是C6H7O2(OH)3 ,植物纤维碳分子链仅有6个 ,而煤炭中蜡质和沥青质的碳链在C20~C40之间。多个低碳链转化一个高碳链在实验室内都很难完成,在地下条件下将会更难。再说地层沉积是一个相当慢长的过程,在这个沉积过程中,细菌分解会使植物的木质素、纤维素和角质成分分解,实际残留在泥土中的有机物含量很小,而煤炭中的有机质含量却很高。
  (4)在古地质时期植物的繁盛程度无法确定。石炭纪(C)、二叠纪(P)和侏罗纪(J)是煤炭形成的主要地质时期,这个时期的岩层虽然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化石,但是其繁盛程度达不到植物学家讲的“仅少部分稳定组分保存下来形成残煤”的程度,更不用说形成1723平方公里、总储量362亿吨、累计厚度上百米的“准格尔煤田”和面积为1400平方公里、储量640亿吨、有25个层面、总厚174.9米、单层厚度达141米的“沙尔湖煤田”。这样巨大煤田用“植物成因”根本无法解释。
砍伐下来的木头暴露在环境中,由于气候和微生物的作用,很快就会霉烂。埋在土里的木头会演化为煤炭吗?我看是不可能的!深埋在土里、隔绝空气的木头只会演化为木的化石,而不是煤炭。
    请看2012年2月的报道,在内蒙古贺兰山西北角、内蒙古乌达煤田发现的3亿年前植物庞贝城,展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化石中的树叶树枝清晰可见。而煤炭据说是由树干演化而成的,有树木的年轮。我注意观看不少的煤炭,无论怎么看,总也找不出树干的年轮,还有树干中辐射的线条。而树木的化石,其年轮和辐射的线条则是很明显的。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怀疑煤炭与树木的演化无关。
埋在深土中隔绝空气的树木,也不可能象书上说的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至少那种高温高压的强度不足以使潮湿的树木碳化。我们知道煤矿在地下并不很深,有的还是露天的,一般几米到1000多米不等。在这个地壳的深度,地温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怎么算高温呢?怎么能使木质碳化呢?
    那么,树木被深埋在地下隔绝空气后,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变化呢?树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是碳氢化合物。泥土岩石中则以钙和硅含量较高。硅和碳的外层原子结构是相同的,都是4个价电子。树木中的纤维素,由于长时间的自身发酵分解,碳链断裂,以单个碳原子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碳原子流走后留下了的空穴,则有环境中微溶的钙离子,硅酸根离子进来填充。这是一种非常缓慢的化学置换反应的过程。因此树干中的年轮和辐射线条得以有序的保留下来。树干中的碳,要么以碳酸盐的形式留下,要么就流走了,因此是不会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留下来的。这样,树木在深埋的土中经长时间的演化,将生成硅质木化石,而不是煤炭。

行星和卫星,在绕恒星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积聚恒星喷发出来的物质而增长。星体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其内部就具有合成化学元素的功能。星体内部合成化学元素的历程是按原子序数的顺序逐个增加的。地球内部在具有合成氢、氦、锂、铍和硼元素后,就进入合成碳元素的历程。由于碳原子的结构是一个稳定性的结构,在进入合成碳元素后,地球内部就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在大量合成碳元素的阶段。这时的地球内部就同时具有合成氢,锂、铍、硼和碳元素的功能。而合成氢和碳的量则是比较大的。地球内部的氢和碳在透出地幔后,进入地球的软流层,温度降至2000摄氏度以下。软流层中的矿物质有的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促进碳和氢合成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软流层的高温,迫使甲烷往地面溢出。地面的温度大大的降低,在当时的地球环境中,地面的温度有可能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低温下的甲烷、乙烷则凝聚为液态或膏状软流体渗透出地面。时间长了以后,甲烷、乙烷则聚合为多碳链的碳氢化合物。这种碳氢化合物被以后的土层覆盖,就形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煤炭。地球跟随太阳在太空中绕银河中心运行,太阳的运行轨道也有季节性,这样会影响地球内部碳的合成产量,致使地球内部合成的碳氢化合物出现时多时少的间歇性现象。这样就导致碳氢化合物一批一批的出来,又一层一层的被土层覆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煤矿是分层结构的。在地球没有合成硫元素的功能时,所生成的煤炭是无硫的煤炭,即无烟煤炭。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地球内部具有合成硫的功能时,所生成是煤炭就含有硫的成分了。
    地球中的石墨矿,石油,都是地球内部合成的碳的产物。
    煤炭是由地球内部产生的碳形成的,因此推断古地球石炭纪时代有大量茂盛的森林则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找到石炭纪时期的植物化石,也证明该推断是错误的。
    有没有更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煤炭是由地球内部合成的而不是树木演化而成的呢?当然有!那就是现在的天文学家们观测到土卫六的表面有大量的沥青状河流和湖泊。同时也观测到土卫六现在还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这些沥青是从何而来的呢?现在的土卫六,就是32亿前古地球的形象。

第一步不容易经得起推敲。当树木倒地后,或倒进水中,一段时间后都会成为现存植物的养分,被肢解。而且有机层土壤的厚度一般都只有一米左右,不超过三米,就是在湖泊中,向下深挖三米一般便是坚硬的无机土层或岩石。古代陆游都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就是落地的植物体都会被分解掉,差别只是时间而已。
  第二就算泥炭层能形成,泥炭层又是如何下沉,接着又有另一层跟着下沉呢?很多的煤层厚达3米到10米。
  第三,目前根本就找不出这样的泥炭层。如果有所谓的泥炭层,那么这泥炭层也应该有一定的燃烧值,就算很低。目前人们在湖泊低洼处能找到的泥层,人们只能称之为沃土,一点燃烧功能都没有。人们也不可能把此处的泥土进行高温高压后得到煤炭之类可以燃烧的东西。但我们知道,木可以直接经高温后变成炭。
  在煤的形成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全世界各地均有煤,而且形成的年份也都是惊人的一致。
  煤与木的燃烧值不一样,其比例大约是1比10,也就是十吨木材才能形成一吨煤。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三米厚的煤层要有30米厚的木材,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煤。10米厚的煤层需要有100米厚的木材堆积。是什么力量可以把如此巨多的树木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煤田呢?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新浪 - 石油骗局 - 2017

石油骗局的消息零几年就放出来了,怎么没人信呢?石油是很多的!很多的!很多的!!多到按照19年的耗油量,够你用一千年都用不完!!!
下面片段是17年新浪新闻的报道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免让我们发问,难道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还无法探求其根源?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人类科技无法触及,而是作为“黑金”的石油,实质上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可开采的区域仅限于古生物大量沉积的基岩,而迄今为止所有可能产生这种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经被勘探过了,也就是说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时,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并要求他在论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量。(威克斯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哈伯特心领神会,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970年将达到开采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他说,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看起来真实可信,他必须变成权威专家。因此,他将“高斯曲线”稍加改动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线”,而事实上这些曲线的改动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根据自己臆想的曲线,反推某段时间的石油产量,而并不涉及任何数学逻辑。
真相只有一个,这是一场骗局
那世界上难道没有人知道真相吗?当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并认为石油开采量会不断增加。但石油巨头们对此充耳不闻,他们手握石油峰值论这柄“尚方宝剑”,甚至将“生物变油”写入地质教科书,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资源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队伍,在政府设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细研究了西方有关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科学文献。研究结果让这些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1956年,宣布了团队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如果苏联人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战时期,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苏联掌握理论的战略意义。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苏联人用一个假设讽刺西方石油化石学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1998年,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全球油价暴跌,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意义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副总统。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出兵伊拉克。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就是将石油抢过来,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维护世界安全的口号,目的是掠夺和控制石油——这一世界工业的命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以阻碍世界科技文明进步为代价,限制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服务于自己体系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催生经济萧条,制造恶性通胀;发动军事战争,建立单极霸权;使用“休克疗法”,限制他国工业发展;石油价格人为挂钩美元,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控制媒体误导大众,延误科技文明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无尽的饥荒、痛苦和死亡……

1914年至今百年间,赤裸裸的石油战争从未停歇,政治精英们对石油的觊觎从未停止。他们为此编造了一个个惊天谎言。也许谎言还会继续,但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刘万里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聖誕節12月25日的發明來自埃及文化

聖誕節12月25日的發明來自埃及文化 

2017/10/04 21:38:13 網誌分類: 耶穌印度修行 

聖誕節12月25日的發明來自埃及文化
古埃及文明和其神話早於猶太教就更早與基督教,埃及文明和文化對猶太教的影響是很深的,作為猶太教的分支的基督教根源受到猶太教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其也必然受到古埃及文明和其神話是不奇怪的。隨著近代考古學的不斷進步和文化的更發達國際化,基督教本源的神奇故事的真實來源越來越變的清晰的擺在人們面前。也是西方從知識階層越來越脫離基督教的原因。
    查閱《新約》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其最早的版本完全是用希臘文寫的而不是希伯來文,《新約》從來就沒有過希伯來語版本,所以猶太人也從來不承認它的地位。這是由於《新約》的創作完全是在當時的世界文化中心亞歷山大由當地的埃及人完成的(希臘文是當時埃及的官方文字)。最早的基督教教堂、教派、信徒等等都是在埃及產生的,甚至可以說基督教的產生完全和猶太人沒什麼關係。以至於埃及當地的很多作家當時都來寫《新約》產生了眾多的版本。所以後來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編纂《新約》時不得不焚毀了眾多和其思想衝突的版本。所以一點不意外的,《新約》在埃及被創作出來且大量抄襲了古埃及的宗教文化,其風格和猶太人的《舊約》完全不同。我們來看看古埃及的三位一體神-奧西里斯、荷魯斯神、伊西斯:奧西里斯是父親,一次宴會上被陷害死,屍體後被(古埃及聖母)伊西斯找到,並使之復活。復活後的奧西里斯主持對所有死人的審判。伊西斯是母親,傳說她伏在奧西里斯屍體之上痛哭,與其體內的生命力相結合,結果感應懷孕而生荷魯斯。聖子荷魯斯,於12月25日出生,由處女伊西斯所生。他出生的時候,在東方有一顆星,有三個國王追隨這一顆星找到救世主並給他帶來禮物。在12歲的時候,他成為神童式的導師,在30歲的時候他由一個叫埃納普(Anup)施洗禮,然後開始傳教。荷魯斯有12門徒,與他一道遊歷。做了一些神奇的事情:為生病者救治、在水面上行走等。荷魯斯有許多名字,例如有“真理”,有“光明”,有“神之受膏子”,“善良的牧羊人”、“上帝的羔羊”等。在被提豐(Typhoon)出賣之後,荷魯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3天后升天。博學的讀者或許會知道,世界上類似例子不止耶穌和荷魯斯,再比如:菲利吉亞(Phyrigia)的阿提斯(Attis),在12月25日由處女娜娜(Nana)所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下葬三天后復活升天。印度的奎師那(Krishna)由處女黛娃克伊(Devaki)所生,當他出生時東方有一顆星,與其門徒一起也做了神奇的事情,死後也復活。
希臘的黛奧尼索絲(Dionysus),於12月25日由處女所生,是一個行遊教師,做了諸如把水變成葡萄酒的事情,被稱作是“王中之王”、“上帝唯一的兒子”、“自始至終”等,死後復活。波斯的密特拉(Mithra),於12月25日由處女所生,有12個門徒,做了很多神奇的事情,死了被埋葬3天后復活。他也被稱為“真理”、“光明”等別的名字。有趣的是,祭拜密特拉的神聖日子是星期日。為什麼如此多版本的神話故事都如此相似?且這麼多神靈的出生日期都是12月25日,還都死而復生?有學者研究後得出結論,稱這源於一個古埃及人對太陽長期研究而產生的知識。原來在12月25日附近,或者說在冬至附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天文現象。從夏至到冬至,白天越來越短,也越來越冷。從北半球看來,太陽看起來好像是向南移,給大地提供的熱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沒有陽光。到冬至時,白天的變短及莊稼的枯萎象徵人作古一樣的死亡過程,也就是太陽的死亡。到12月22日之前,太陽的死亡完全完成。對它來說,6個月一直持續不斷地向南移動,使它到達其在天空中的最低點。這時,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至少是從人的感覺上看來,有3天太陽停止向南移動。在這三天暫停期間,太陽停留在南十字星座(Southern Cross或 Crux)。在12月25日這一刻之後,太陽向北移動1度,預示著白天變長,變暖,春天的到來。所以,有了這樣的說法:太陽在十字架上死了三天,三天之後才又復活,或叫復生。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和大量的其他太陽神都共同具有受難的故事的原因。在英語中,“crucifixion”就是三日之死和復活的意思。它是太陽在返回北半球之前的過渡時期,是把春天送回來的時期,亦即拯救春天的時期。
    不僅如此基督教裡上帝“創世紀”的故事,審判日理論,阿門的稱呼,禱告詞的風格都源於埃及神話。
https://blog.stheadline.com/article/detail/896381/聖誕節12月25日的發明來自埃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