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拒絕首相菅直核電廠滅火命令...自衛隊怒:差點被害死

2011/3/17

拒絕首相菅直核電廠滅火命令...自衛隊怒:差點被害死

被「騙」去核電廠支援 自衛隊怒:差點被東電害死(2011/03/16 21:58)

  

日本自衛隊28架戰鬥機被海嘯捲翻。(圖/摘自日本新聞網)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自宮城9.0強震後,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就不斷傳出緊急事態,造成輻射外洩的危機,自衛隊卻多次拒絕政府,不願協助核電廠冷卻行動,原因就出在防衛省認為東電隱瞞狀況,「騙」他們去核電廠支援,更當眾怒飆「是誰說很安全的?差點被害死!」
日本防衛省先前緊急召開記者會,內容並不是報告目前救災進度,或是向大家宣布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危機已解除,而是痛批政府聯和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對他們隱瞞第一核電廠的狀況,要求他們派出200人的特殊武器防衛隊去支援,甚至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還跟他們宣稱此次任務是「安全的」!
防衛省官員在記者會上顯得相當沉重,表示特殊武器防衛隊專職在現場量測放射線量以及從事去除污染作業,但完全不具備對核能反應爐的相關知識,卻被要求支援操作,直言「他們跟我們說是安全的,但我們卻有4名自衛隊隊員在冷卻操作時,因爆炸事件受傷」,更表示「這次的事件早就超過自衛隊能夠應付的範圍了!」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防衛省對於被「騙」去福島第一核電廠支援一事,「怒氣和懷疑已經不可抑制」,更形容記者會上某些官員在提及此次任務時顯得「咬牙切齒」。

由於對政府起疑,防衛省甚至拒絕首相菅直人,不願派遣自衛隊以直升機參加核電廠第四機組的滅火行動。
直到菅直人第二次「請求」,16日一早,陸上自衛隊才派遣運輸直升機到福島第一核電廠上方,準備對底下的反應爐機組灑水,以降低反應爐內燃料棒的溫度。不過,直升機才到核電廠上空遂即返航,表示偵測到過高的輻射量,情況危急,怕傷及自衛隊隊員的健康,所以任務臨時暫停。
事實上,宮城強震過後,日本自衛隊也不好過,航空自衛隊第3航空團常駐的松城基地遭海嘯滅頂,多達28架戰機遭到毀損,其中包含造價昂貴的F-2戰機。

目前派出進行搜救的近11萬名自衛隊隊員中,也有18名官兵失聯。
而在防衛省一再推拒從空中協助核電廠冷卻作業後,日本政府救災總部轉向警察廳求援,要求警察廳派出特殊放水消防車,從數十公尺之外向福島第一核電廠四號反應爐機組注水,以降低反應爐的溫度,防止更高的輻射泄漏,目前,東京警視廳機動部隊隊員組成的注水隊已經出發。

***********************

福島核災非核生化攻擊!自衛隊拒絕菅直人命令遭批評(2011/03/16 22:00)

東京電力拍攝3月15日福島第一核電廠第3、4號機狀態,前方為3號機(畫面偏左處),後方為4號機(畫面偏右處)。(圖/擷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首相菅直人15日要求自衛隊出動直升機參加福島核電廠的滅火工作,卻遭到自衛隊的拒絕。自衛隊認為,這會使隊員受到嚴重輻射汙染的危險,只是福島核災等級已經形同「另類戰爭」,自衛隊的表現也被日本輿論強力批評。
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大量輻射外洩事故,日本防衛省為蒐集資訊忙得焦頭爛額,有官員抱怨,讓自衛隊從事核電廠維安任務出乎意料,根本欠缺專業技術。
《讀賣新聞》引述防衛省一位幹部抱怨表示,東京電力和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告知安全無虞,結果奉命支援的人員卻從事可能會送命的危險作業。未受過相關訓練的自衛隊員奉命支援反應爐注入海水降溫作業,而14日發生的氫氣爆炸事故,就讓4名自衛隊員受傷,其中1人遭輻射污染,自衛隊內部已傳出不滿和憂慮聲音。
據悉,自衛隊原本任務是在遭受核生化攻擊時,在現場量測放射線量以及從事去除污染作業。所準備的防護衣雖能隔離有毒氣體和輻射塵,卻從未打算用來因應核電廠外洩事件。

一位陸上自衛隊幹部表示,「我們能做的只是支援和協助具備專業知識的核電廠職員或專業消防人員。」
不過在日本輿論的指責下,日本防衛大臣北澤俊美16日已經指示自衛隊,派遣直升機飛往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反應爐上空,協助進行滅火工作。而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一架CH-47型契努克(Chinook)雙旋翼運輸直升機,已前往福島第一核電廠上空向3號反應爐灑水,希望降低核燃料棒的溫度,但是最後卻無功而返。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反式脂肪要花51天才能消化?教授:無異於順式脂肪

在2018-7-16一位郭先生寄來這個電郵:

想求教您有關人工部分氫化植物油所造成的反式脂肪酸在人體內氧化代謝問題,為何這類反式脂肪酸被說進入人體後不易或無法氧化代謝也不易或無法排出體外,只進不出實在有點矛盾,反式脂肪酸屬於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順式不飽和脂肪酸也要經由 Δ3, Δ2-enoyl-CoA isomerase isomerase 轉化成反式脂肪酸及NADPH-dependent 2,4-dienoyl-CoA reductase 還原作用才能繼續氧化代謝成acetyl coA,為何部分氫化植物油所產生的反式脂肪酸就不能在人體內氧化代謝掉?(前面.偶數單鍵炭原子應可被β-氧化作用),是因人體內沒有這類經加工產生的反式脂肪酸的氧化代謝系統?或是其他原因,如果無法不易或無法代謝,為何也被認為 不易或無法排出體外?想求教您的解釋。謝謝!

這位郭先生很顯然是有生化背景,而他想知道的「反式脂肪酸是否真的不易或無法排出體外」,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網路上也的確是有一大堆「反式脂肪不易排出體外」的文章和影片。例如某電視台在2015-11-3就有這麼一條新聞:「漢堡反式脂肪多! 人體得花51天才消化。」

是不是很科學!竟然精準到有一個確切的日期!

同樣的,「中國數字科技館」也在2015-11-13有這麼一篇文章美国为何禁止反式脂肪酸。它說:反式脂肪酸一旦进入身体就很难被代谢走,有研究发现,天然脂肪被人体吸收后大约7天左右能顺利代谢并排出体外,而反式脂肪酸则需要51天才能够被分解、排出体外。 

很顯然,「51天」是一個關鍵的數據。所以,我就用Trans fat和“51 days“做搜索。哇!簡直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 —— 五花八門,無窮無盡的文章都在說“Trans fat”和“51 days“。其中還有一大堆是出自所謂的Doctor(例如整骨師,自然療師和營養師)。

為了要尋找「51天」的科學證據,我繼續用“網資發表時間“的功能做搜索,結果總算找到這個“51 days“的源頭。

有一個自稱是Dr. Bob的人(Robert DeMaria,整骨師)在2005年發表一本叫做“Dr. Bob’s Trans Fat Guide: Why No Fat, Low Fat, Trans Fat is killing You!“的書。在書裡的第30頁和31頁有這麼一句話(翻譯):「當你吃了反式脂肪,你的身體需要51天來代謝和排除一半。在接下來的51天裡你的身體會再代謝和排除這剩下來的一半的一半。也就是說,在102天之後,你所吃下的反式脂肪,還有4分之一留在體內。」

這聽起來像不像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 永遠是一半的一半。

的確,在這本書的廣告裡就有一句“The half-life of TRANS FAT is 51 days” (見下圖)。

哇!反式脂肪的代謝真的是有半衰期。多麼了不起的發現。(奇怪,怎麼沒聽說有人因此而拿諾貝爾獎?)

可是,我找遍整本書,就是找不到這個了不起的發現到底是出自何人何處。

不死心,我就繼續用“Trans fat”,“51 days“,和 “half life“做搜索,結果總算找到這個“51 days half life“的”科學證據“。

這位Dr. Bob是為多產作家,共出了15本書,而在2011年的那本“Dr. Bob’s Men’s Health: The Basics”裡有這麼一句話:“Through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 have learned that the half-life of trans fat is 51 days”。

也就是說,這個“51 days half life“是從他的”研究和經驗“學到的。

那,請問,他的”研究和經驗“有通過審核而發表在醫學期刊嗎?

答案是沒有。他從未做過任何實驗研究,也從未發表過任何經過審核的論文。

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相信一個憑空捏造出來的「51天」數據,包括電視台?

實在是很可悲。有人為了賣書而製造偽科學,而有人為了賣廣告而來散播這類偽科學。

那,什麼才是真科學?

真科學是,不論是消化或代謝,反式脂肪都無異於順式脂肪。這是通過同位素定量分析而得到的結論。

仔細地說,不管是反式或順式,所有的脂肪都是在小腸中被分解成脂肪酸。然後,脂肪酸會被小腸吸收而穿過腸壁。從那裡,一些脂肪酸會通過肝門靜脈而進入肝臟,而其他脂肪酸 – 包括反式脂肪酸 – 則會被包裝成乳糜微粒和脂蛋白(膽固醇)並通過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它們會被運輸到全身作為能源,而如果沒有被用完,就會被儲存在脂肪組織。當反式脂肪酸被用作能源時,它們跟順式脂肪酸一樣,會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然後排出體外。

反式脂肪之所以會危害健康,主要是因為它們會提升壞膽固醇(LDL)和降低好膽固醇(HDL)。至於為什麽會這樣,其生化機制是非常複雜難懂,所以我就不再浪費您的時間和眼神了。如果您有興趣深度了解反式脂肪的代謝和作用,請自行閱讀下面提供的參考資料(第一和第二條是網路文章,較容易懂)。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林大慶倡已完成接種疫苗人士室外可不用戴口罩

news.rthk.hk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林大慶表示,為鼓勵更多市民接種疫苗,建議政府可以效法部分西方國家,容許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在室外較低風險的地方,可以毋須配戴口罩,同時容許他們可以在餐廳6至8人聚餐,堂食至午夜12時。他說已接種疫苗的人士,由於感染及傳播病毒的風險都較低,不應該與未接種疫苗的人,受到相同限制,他們應該有更多自由,認為這些措施將有助提升疫苗接種率。

林大慶表示,由於未接種疫苗的市民,對自己及他人都有風險,因此要求他們按防疫規定,繼續配戴口罩,是公共衛生問題,因此不認為放寬已接種疫苗人士的相關限制,涉及任何歧視問題。

對於近日有發展商提供過千萬元住宅單位,供已接種疫苗的人作為抽獎,以鼓勵市民接種疫苗。林大慶表示,贊成以任何合法方式,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因為這是對世界有利的公益行為,以盡快達至群體免疫,又說香港的疫苗接種率只有約2成,在全世界中屬近乎最低水平,香港人應感到羞恥。

香港疫苗接種率僅 20.5% 港大教授林大慶﹕香港人應感到羞恥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林大慶建議,政府考慮已接種疫苗人士在公開地方如室外,可以不用戴口罩;他又認為,政府可以不論食肆員工有否接種疫苗,都予打針人士 6 至 8 人一桌、及用膳至午夜 12 時。談及香港接種率低,他指香港人應該感到羞恥。

目前香港接種率僅 20.5%。林大慶指,香港的接種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地方之一,但香港接種疫苗很方便,「I think Hong Kong people should be ashamed of themselves in not contributing to herd immunity to Hong Kong and to the whole world! (我認為香港人應該感到羞恥,為未能貢獻香港以至全世界的群體免疫)」。


他指達到群體免疫,是非常重大的公益行為,贊成以任何合法方式,鼓勵市民接種疫苗,「我覺得政府值得考慮,打針的人是否可以在公開地方,例如室外可以不用戴口罩呢?」他指已打針的人,實際傳播的風險很低。

現時食肆員工須已打一或兩劑疫苗,再加其他條件,餐廳才可放寬每枱人數至 6 或 8 人。林大慶指自己作為已接種的人,建議不論食肆員工有否接種疫苗,都予已打針人士 6 至 8 人一桌、及用膳至午夜 12 時。

林大慶「不打針羞恥」論 鄭中基斥不負責任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林大慶日前表示,本港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供應充足,卻屬全球接種率最低地方之一,認為沒為群體免疫貢獻的港人應感羞恥。藝人鄭中基(圖)昨日在facebook出帖,以「市民鄭先生」身分回應,稱港人選擇暫時不接種疫苗有很多原因,包括身體不適合、對疫苗沒信心等,質疑「身體狀况不適合都要感到羞恥?」他又批評林的言論「不負責任」。本報昨日透過電郵向林大慶查詢,至截稿未獲回覆。

鄭中基在帖文質疑林大慶,如何得出「沒為群體免疫貢獻的港人應感羞恥」的結論。他說,港人選擇不打針的原因很多,包括身體不適合、對疫苗缺乏信心、政府賠償問題,亦有人是家庭唯一支柱,希望觀察多一陣子,「這些人並不是選擇不打,而是選擇睇定啲,穩陣啲之後才決定」。

他反問,身體狀况不適合接種的人,以及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及生活的人,是否都要感到羞恥,「作為一個大學教授,說一大堆不負責任嘅廢話,仲要怪責香港人?」至於林大慶指本港有充足疫苗但接種率低,鄭質疑其理據是否等於「有得食唔食罪大惡極」,「打手你都做唔掂,點做教授?」

林大慶抄襲

大專學界抄飄氣日盛 學生漠視知識產權 校方指引形同虛設

新報人 (1997年03月21日),27(06),第1頁。
記者: 張一華
永久網址 - 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purl.php?&did=bujspa0008754

《本報記者張一華報道》現時各大專院校均有指引説明禁止學生學術抄襲-然而有大學生忽視這項學生守則-以及不清楚抄襲的嚴重後果,有時也會不自覺觸犯學術抄襲。

學校指引無人理

現時多間大專院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浸會大學等,都有提供指引予學生。指引清楚列明學生如被發現抄襲他人作品-學生的作業及考試成績均會被評為不合格。

香港科技大學在學期初,入學註冊登記處會派出指引清楚列明學術抄襲後果。而浸會大學學生會印製的記事簿中,亦把有關事項寫明在行為操守一欄:『學生犯有抄襲及作弊行為,有可能被飭令停學或退學。』

但有部份浸大學生表示不知道有這項守則。其中兩位就讀傳理系二年級的黃同學及張同學均指出,即使知道學術抄襲是不許可的行為,他們也曾試過抄襲書籍內容而未有加上註腳,他們亦不知道學術抄襲所受到的嚴重處分。兩位同學續稱有時寫論文時忘記寫上內容出處,但卻非刻意;而教授在課堂上亦未特別提及學術抄襲的處分。

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科二年級的秦同學表示,即使課程指引內列明學術抄襲可使同學作業被評「不合格」-但她仍試過學術抄襲。她在《英文思考與寫作》的課程內,曾寫作一篇有關「上班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的文章,當中部份內容抄襲自其他書籍而未有加上註釋,但最後老師也沒有發現。另一方面,她也不知道有可能會受到飭令停學處分。

校方處分輕重不

根據香港法例第三十九條《版權法》-凡任何作品內容在未經版權擁有者同意而再作公開或商業用途時,即屬侵犯知識產權-涉及民事訴訟。一經定罪,侵犯者最高可被判罰款四萬元及監禁兩年。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解釋-只要學生論文抄襲內容不作公開或商業用途-均不屬違法。但學術抄襲是一項嚴重的學術罪行,嚴重違反學術道德操守。若學生學術抄襲事件公開以後,將會有損個人及所屬學校之聲譽和地位。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指出-現在沒有政府部門負責監察、審核學生學術抄襲的情況。若發現有此情況,多是由學校自行處理,但據悉,各院校並無劃一懲罰標準,輕則警告了事,重則學科被評為不合格,甚至被勒令停學。

以浸大為例,當學術抄襲事件被發現後-學生寫作的論文以及修讀的學科-會被評為不合格,而且需要重讀及重寫論文。

若發現畢業論文內容抄襲他人作品-學生論文不單被評為不合格,所屬學院更須向學校學術評議會報告,開會商討處分事宜。若學生所屬學院不能作求情擔保,該名學生有機會失去榮譽學位,並在學生成績表上寫上不合格字樣。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教鍾家敏透露,曾有一名歷史系畢業生,因在寫畢業論文時抄襲別人的觀點,儘管他的成績很彪炳,最後在部門求情下仍只得普通合格學位,未能取得任何榮譽學位畢業。

一位就讀香港大學法律系一年級生則説,法律系教授很重視學術原創性,若發現抄襲,論文評予零分,並要求同學提供合理解釋再作處分。

論文應加上出處

鍾家敏解釋當寫作論文時引用他人見解作參考而未有加上出處、註腳,都是學術抄襲。她認為學術抄襲如盜竊一樣,教授應早在大學生一年級時,提供指引清楚説明學術抄襲是嚴重的學術罪行,以加強學生的警覺性,以免犯錯誤也懵然不知。

為免涉及論文抄襲,浸會大學歷史學系講師史百川教授建議學生引述他人作品時,便要適當地加上出處或給予鳴謝。學生更應盡量利用自己文字、語言表達意思,提出自己的分析、結論。

史百川教授強調,學生若把多本參考書的不同觀點拼合成一篇論文,論文便會欠缺統一的語言風格,從而引起老師對學生抄襲的懷疑。

資料擋案

根據資料顯示,在近五年來,學術界曾發生四宗轟動一時的學術抄襲疑雲。

第一宗是港大社會醫學系敎授林大慶,涉嫌抄襲同系講師顧植的研究資料。法庭於一九九二年裁定林氏侵犯版權,並在九三年駁回林氏的上訴,期後港大校內專責小組經調查後指林並無抄襲之嫌。

第二宗發生於一九九五年一月城市大學鄭宇碩敎授,被指在中學敎科書內抄襲他人的作品,並傳出他涉嫌在一學術刊物的論文中,盜用他人成果,城大方面只作低調處理。

第三宗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敎授關銳煊,在九五年三月被發現其一九八六年出版有關香港社會的著作內,涉嫌抄襲當時立法局議員許賢發等人合著書本的前言,後交由校方專責小組跟進。

第四宗於九五年二月發生,城大十多名社會科學學院學生的功課被懷疑有抄書成份,最後由校方學術秘書處處理。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施永青獻計解生育率下跌危機:生兩個後,先有權用避孕產品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今在《AM730》專欄,就國家生育率普遍下降提出建議,指要解決生育率下降,建議當市民完成最基本的生育責任,例如生育兩個孩子後,才有權使用避孕產品。

施永青認為,人類過去一直都沒有生育不足的問題,皆因「祖先利用DNA的密碼,令人類在性慾高漲的時候難以自己」,願意把個人的利益暫時擱置,以完成種族繁衍的使命,但他慨嘆「祖先此項設計被先進有效的避孕方式徹底破壞。」

他在專欄中指,「我們的DNA為性行為提供強烈的快感,目的是要我們拼命生育」,但避孕科技卻令人類只要性愛的快感,而毋須承擔性愛的後果。因此,為解決生育率下降,他認為「必須對個人主義的某些主張進行一定的壓抑,並把種族的延續視為每個人都要承擔的責任。」

施永青稱,各發達國家生育率出現下降,但即使很多國家都提升生育福利,然而效果並不明顯,沒法扭轉生育率整體趨跌的局面。他認為隨着人口老化,社會動力不足,而各種各樣鼓勵生育的方法又無法生效時,不排除人類社會可能要出此下策。

香港嬰兒出生率下降

事實上,全球各地確面臨生育率不足問題。香港方面,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今年1月發表網誌,指香港的新生嬰兒數字持續下降,由2014年的61,290下降至2019年的53,168;而2020年首11個月的新生嬰兒數目,就再較2019年同期下降了17%。但羅致光當時表示特區政府並無鼓勵香港市民生育政策,重申「無意干預個別家庭生兒育女的決定」。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香港的生育率為1.22,排名倒數第五,而排名最尾的為台灣(1.07),尾二為南韓(1.09),尾三為新加坡(1.15),尾四為澳門(1.21)。

當中生育率排名最低的台灣今個月公佈,將推行鼓勵生育政策,包括實施擴大不育夫婦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增加產檢次數及項目、放寬育嬰停薪留職及彈性工時等政策,財政預算約100億元(新台幣,約28億港元)。

而南韓地方提出不少誘因,獎勵年輕男女結婚生子。其中,慶尚南道首府昌原市以一億韓元(約68萬港元)低利房屋貸款為誘因,婚後三年生孩子免利息;婚後十年生第二子免三成貸款;生三個,地方政府幫家長全部還清房貸。